在自然界,蜂蜜是由蜜蜂类昆虫采集植物花粉、花蜜、或者其它昆虫的蜜露,再通过自身分泌的活性酶将采集物转化为供蜂群食用的粘性甜味食物。
蜂蜜中的单糖果糖、葡萄糖产生和蔗糖有相对等的甜味效应。糖类是蜂蜜的最主要成分,占80%以上,水分占17%左右,此外蜂蜜还含有极其微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和一些杂质。因此,蜂蜜多的用于烘烤或者烧烤的食品,以增加食品香味和色泽。
蜂蜜的分解需要有氧气参与,由于蜂蜜粘度极高,因此蜂蜜内的空气含量非常少,不适合喜氧的微生物生存,所以一般情况下蜂蜜可以久放而不会变质,这是蜂蜜抗菌神话的其中一个源头之一。但是久放之后,蜂蜜中的糖分容易结晶析出并结成块状。蜂蜜的另外一个抗菌神话出自于其中一种极其微量的化学物质甲基乙二醛,英文是Methylglyoxal简称MGO,属于醛类,化学活性相对活泼,MGO自然情况下可以在糖的分解过程中微量出现,含量一般都是在ppm也就是百万分之几的级别。或许对大餐杆菌有一丁点抑制作用。
而市面上出售的瓶装蜂蜜,是用蜂蜜为原料经过加工调和被称之为蜂蜜的商品。一般来说蜂蜜被收集之后,如果没能及时用于调制,厂家一般会将蜂蜜脱水加工成为固体状态易于存放。而出售的蜂蜜都是按客户的要求调制好的蜂蜜,调制过程中普遍存在添加玉米糖浆的情况。天然蜂蜜的产量实在有限,市面上的出售的供人食用的蜂蜜远远超过天然蜂蜜的采集数量,百分之百纯正蜂蜜的情况实属少见,这是蜂蜜行业之中秘而不宣的猫腻。
由于玉米糖浆和蜂蜜的成分和外观极其相近,唯一可以区分的分析方式就是用同位素质谱仪检测碳的同位素来加以区分,但是就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如果玉米糖浆的添加量小于7%时,该分析方式也难以再进一步对调和蜂蜜进一步区分。这种分析的成本不低,一般很少会应用在蜂蜜的检测之中,因为玉米糖浆本身就和和蜂蜜没有太大的营养区别,这种添加导致食品出现安全的风险机会极低,就算一定要区分也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和局限性。
常见的蜂蜜销售嚼头
(1)强调花蜜的品种是最常见的销售嚼头,比如宣称是麦卢卡蜂蜜或者是其它生花蜜,就算是不同的花蜜,也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要知道在市面购买的蜂蜜可能连纯正蜂蜜都不是,再去纠缠是什么花蜜,不存在任何意义。
(2)宣称MGO的功效是另一个销售嚼头,天然麦卢卡蜂蜜中或许含有那么一丁点MGO其含量几乎是忽略不计的数字。所以鼓吹MGO在人体类的抗菌效果,除了天方夜谭,什么也不是,这种宣称误导性极强。况且MGO是可以通过碳水化合物分解而进行工业化生产,该物质本身具有工业用途,市面上鼓吹高含量MGO是可以人为的添加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液中MGO高出普通人群,MGO可能导致动脉硬化,蜂蜜之中人工肆意添加MGO存在安全风险,一种不负责任的商业逐利行为。
(3)UMF是英文UniqueMaukaFactor的简称,意思是独特的麦芦卡因素,字面上看没有任何意思,用来标记的调制蜂蜜之中加入了多少所谓的麦卢卡蜂蜜,这也只是另一种销售嚼头而已,不存在任何保健意义上的意思。
蜂蜜的本质是蜜糖,属于碳水化合物,其食品功能和所有其它的糖类相似,加上一点杂质能产生一点独特的味道,仅此而已,所以关于蜂蜜的保健宣称,都是神话,而摄入糖量过多会导致肥胖却是不争的事实。
ManDarling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