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是怎么来的?就在一千年前,中国南方还以嗜咸著称,北方人爱吃的食物反而极为甜腻。中国甜党咸党的地域分布,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文|郑子宁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饮食口味差异颇大,因而有“南咸北甜、东辣西酸”的说法,特别是南方食物的甜腻最为深入人心。
江南菜到底有多甜?在以甜著称的无锡,饭馆里的炒青菜和豆腐干按北方标准都称得上是甜倒牙,小笼馒头的汤汁里更是会有一小块没有化开的糖。附近的苏州、上海虽然甜度不及无锡,但菜肴也以甜出名。就算是常州菜,虽然以不甜而闻名于江南,但在北方人尝起来也带着明显的甜味。
▍两道上海菜
不过,时光倒退一千多年,中国人的甜党咸党分布却和今天有天渊之别。
有钱就要多吃糖
北宋文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将中国当时的口味分布概括为“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与今天的甜咸地图完全相反。
为什么当年最喜欢咸口儿的地区现在会如此嗜甜?什么样的地区最容易爱吃甜食?
和其他口味上的偏好主要来自幼年的培养不同,嗜食甜食是人的生物学本能,几乎所有人类从出生起就表现出对甜味的强烈兴趣。与之相比,对其他味道的接受则需要经历后天培养的过程(点击文字查看往期文章《美味还是重口味,妈妈说了算》)。
早期人类社会获取糖分主要依靠自然界存在的甜味物质,其中蜂蜜因其甜度高,相对容易加工使用备受欢迎。
在中国,蜂蜜曾一度是贵重的舶来品。上古汉语中蜜读mid,和诸多印欧语言中彼此词源关系明确的对“蜜”的称呼颇为类似,如英语称蜜酒为mead,古希腊语为μ?θυ(méthu),梵语为mádhu。这说明,中国食用蜂蜜的传统很可能来自上古时期和古代印欧人的接触。
在中国本土产品中,有用大麦或米熬制成的糖稀,称为“饴”。饴的甜度比蜂蜜低得多,只是聊胜于无,便成为了甜味的主要来源。因为耗费粮食,饴的成本也不低。
当今世界上生产糖主要依靠几种特定的糖料作物,其中以甘蔗最为重要。相对用粮食制造糖稀或采集蜂蜜,糖料作物产糖效率要高得多。一亩土地种甘蔗可以产出4至5吨甘蔗,榨出公斤左右的糖。效率远高于用一亩地种植出的大米或者大麦制糖。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糖分来源毫无疑问是甘蔗。
只要生活条件允许,几乎所有人群都会偏爱摄入大量糖分。糖分的摄入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以典型的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年时美国人平均每天摄取9克糖——这已经比他们年时的祖先多了不少。今天的美国人每天摄入克糖。糖分提供的热量超过20%。
▍年至年,美国人均年消耗食用糖的磅数变化(图片来自wholehealthsource.blogspot.西安治疗白癜风医院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